黄琦宇:探索社会企业的法大人|CUPL正能量第256期
编者荐语:
以下文章来源于法大青年,作者董奕航
结束了一天的支教授课后,黄琦宇抬头注视福建内龙的星空,散落夜幕的繁星点点相映,在他眼前构筑成网,而在他的脑海中,“如何架起连接大学生与乡村的桥梁”……一次关于公益如何成为可持续性事业的思考,也在黄琦宇脑海中星星点点地构想成形。
人物简介
黄琦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叁育创始人兼CEO,社企青年联合发起人,法大创业互助校友会秘书长。2020年创立了以培养“青年社会企业家人才/青年素质教育人才/青年乡村振兴人才”为目标的「叁育」。2021年7月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创业互助校友会”并担任秘书长一职。黄琦宇积极传播社会企业理念,关注社会企业法律与政策,呼吁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企青年,在实践探索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021年,叁育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创业团队荣誉。
藏在心中的种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如同一枚种子,在不断学习中吸取养分,静静等待萌芽的那一天。与许多法大学子一样,黄琦宇最先接触到的公益实践,是学校诸多社团组织的乡村支教活动。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缺乏,深深留在了黄琦宇印象里。“孩子们终于可以坐在课堂里了,讲台上却没有优秀的老师来讲授课程;我们有那么多大学生想要去支教,但目前能参与到支教的机会又很有限。”连接渴望支教的大学生与需要教学资源的乡村学校的想法,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接触更多信息,帮助更多的乡村对接到人才资源,并让此可持续地进行下去,成了黄琦宇思考的方向。
2018年春天,回到学校的黄琦宇走进了公共管理专业必修课《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课堂。课堂上,黄琦宇从李程伟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了“社会企业”的案例,那个既实现了企业创收又帮助农村妇女实现脱贫的孟加拉国企业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立刻吸引了黄琦宇的兴趣。“一边创收,一边济世,这或许才是公益更长久可持续的样子。”“社会企业”以其独树一帜的形态,在他心中悄悄埋下一颗种子。一向热衷于参与公益,希望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的黄琦宇逐渐被“社会企业”这个既有商业功能,又带着公益性质的企业类型吸引。有了理论作为储备,黄琦宇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在实践中悄悄萌芽的“社会企业”
2018年8月,黄琦宇前往福建漳州参与远程支教活动,并在福建偶然结识了毕业于北大的林炉生先生。林炉生先生创立了位于北京密云的燕山学堂和位于福建云霄的五座乡村书院,是一位已经在公益领域耕耘19年的前辈。在福建农村的支教经历中,黄琦宇进一步理解了李程伟老师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课上讲到的“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在实践中的运转规律。也正是在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的过程中,“社会企业”这一概念逐渐引起黄琦宇的注意。
大四学年,由于疫情防控原因,黄琦宇暂时不能返校。在家中学习的那段时间,他继续钻研社会企业理论。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琦宇的社会企业想法有了第一次尝试。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高考推迟一个月进行,回想起自己当年填报高考志愿的迷茫,黄琦宇深知高考志愿填报对于一名高考生的意义。怀着对疫情下高考学生更加迷茫的心态的强烈共情,他和朋友们为22名学生提供了报考帮助。然而,在帮助同学们填报志愿的过程中,黄琦宇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一方面,他的时间和精力只能为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提供帮助;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他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依然有限。如何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专业的帮助,如何让自己追求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社会企业的想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黄琦宇心中那颗“社会企业”的种子已悄然生根。
破土而出的“山芋”
“用单车和双脚丈量脚下可爱的土地,并在这过程中酣畅淋漓地思考对社会、艺术、科技、人生、教育等话题的看法,犹如涓涓细流终将凝一汇注大海……”山芋长在地里,它的根会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奋力吸取每一点养分,直到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便是成熟的那一天。怀着对公益事业的向往以及对社会企业理念的探索,黄琦宇与好友用自己攒下的资金,创办社会企业「叁育」。与山芋谐音,叁育也像山芋一样,正在农村的热土里不断成长。
一方面,他们将目光着眼于学生升学与职业规划以及大学生支教项目。叁育教育为农村学生免费提供参加夏/冬令营的名额,或是帮助他们完成升学和职业规划。而后,黄琦宇会邀请这些学生或他们的家长共同参与乡村志愿服务,为叁育的活动增添力量。在一次次给予与回报中,叁育的正在不断成长,不断壮大。
另一方面,黄琦宇致力于架起一座连接大学与乡村的桥梁,为广大有意参与支教、微景观营造、普法、古建筑保护等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得信息的平台。在福建漳州内龙村,依托当地已经建成的乡村书院,志愿者们从大学来到乡村,与当地的小学生们一起生活,一同成长,让心中那颗参与社会实践的种子茁壮成长,影响着更多的人。
迄今为止,已经有来自30所高校的100多名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前往福建,共同支持当地教育事业。他们中,有仍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有社会自由职业者,还有富有教学经验的高中数学老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山芋”。曾参与福建内龙支教活动的田妮可感叹,“这是我离天空最近的夏天。”(见“叁育 MIA”《志愿者说 | 这是我离天空最近的夏天》)一批又一批拥有公益理念的年轻人,在黄琦宇的号召下不断聚集在福建云霄,为了相同的理想一齐奋斗。
创业一年,黄琦宇直言自己变得愈发成熟,也愈发坚定。如何帮助更多孩子获得素质教育,以及让更多青年人了解和参与实践社会企业,黄琦宇的脚步将迈向更远处……时光让大男孩换上了西装,但不变的,依旧是黄琦宇探索创造社会价值的心和谈起“社会企业”时眼中的光,一如2018年春天他迈进课堂时那样。
文字 | 团宣采编部 董奕航
图片 | 来源受访者
编辑 | 团宣采编部 董奕航
审核 | 朱林 黄子洋 路梓暄 杨豫
本文为“学风建设资助计划支持项目”
(XFCC2021ZZ002-150)作品